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杜巧梅 报道“保持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经济循环是关键所在。当前,要着力解决汽车等制造业领域芯片短缺问题。去年因为多种因素的影响,芯片在全球一度出现了供应短缺,这个问题我们今年将重点加以解决。”在国务院新闻办3月7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林念修表示。
事实上,自2020年四季度以来,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半导体供应严重不足。截至2021年中,全球有多达169个行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其中汽车行业便是受影响最大的行业之一。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汽车因芯片原因减产约1000万辆,其中中国约减产200万辆。
面对全球缺芯潮持续以及供应链紧张的现状,在今年两会上,来自汽车行业的多位人大代表们聚焦芯片产业,为国产芯片产业崛起建言献策。
全国人大代表、长城汽车总裁王凤英在《关于推动中国车规级芯片产业快速发展的建议》中指出,近年来,国家愈发重视半导体行业发展,中国半导体行业由星星之火渐起燎原之势。但由于车规级芯片研发周期长,设计门槛高,资金投入大,目前中国芯片企业造车规级芯片意愿低,未能实现该领域的自主可控。
王凤英建议完善整体布局,推动中国车规级芯片产业快速发展。短期优先解决“缺芯”问题;中期完善产业布局,实现自主可控;通过构建产业人才的引进与培养长期机制,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
同时,全国人大代表、上汽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陈虹着眼“产业链补链强链”,提出《关于推进车规级、大算力芯片国产化 支持国内汽车芯片产业链协同发展的建议》,建议加强政策保障,促进国产大算力芯片发展。
陈虹指出,疫情爆发以来,汽车行业持续受到“缺芯”影响。随着今后智能网联汽车的加快发展,车用芯片尤其是大算力芯片的需求,还将持续快速增长。
为此,陈虹建议通过政策引导,多方协同,建立车规级芯片统一的技术规范和标准,并成立第三方检测认证平台;建议国家牵头设立专项资金,鼓励芯片企业、汽车企业共同参与,加快形成国产大算力芯片的研发、制造和应用能力。
“近两年,由于新冠疫情、地缘政治、国际贸易战等原因,芯片短缺问题蔓延全球,中国汽车行业也受到巨大冲击。芯片短缺正在成为制约中国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一大瓶颈。”在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小康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兴海看来,要解决汽车“芯荒”问题,需要以国家力量来推动解决。
张兴海指出,当前提高车规级芯片国产化率迫在眉睫,已经成为国家产业重要战略方向,加快实现车规芯片自主可控时不我待。但芯片产业短期内无法一蹴而就,汽车芯片“断供”问题单纯利用市场手段难以有效调节,需要更多发挥我国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机制优势,以国家的力量推动国产芯片产业崛起。
“实现国产汽车芯片自立自强,是我国汽车产业从数量高增长向内核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这将直接决定我国汽车产业在后疫情时代的国际竞争力以及国际地位。”张兴海表示。
张兴海建议,必须实现国产汽车芯片自立自强、自主可控。
一是从国家部委层面下设汽车芯片主管部门,制定汽车芯片产业发展顶层设计和配套措施,同时协调资源、统筹管理国产汽车芯片的研发、制造及应用等,确保国产汽车芯片积极稳妥高效发展;
二是积极引进国际领先汽车芯片制造企业来中国投资建厂,从政策、资金、配套等多方面推动外资芯片产线国产化项目快速落地,迅速形成车规级芯片生产和配套能力,以缓解当前国产汽车芯片短缺的问题;
三是鼓励整车企业与芯片企业跨界携手、联合创新,积极推动研发创新、产业化创新、管理创新等,政府出台研发补贴、税收减免、金融贴息等政策,加快推动实现“芯片上车”。